聯徵雲集
現代中國水墨畫

前言 祝君波

近些年,中國書畫的拍賣日趨活躍並有靠向古代以及民國舊晝的傾向,而對當代在世藝術家的介紹、宣傳和推薦頗為不夠。我和朵雲軒各位同仁深感此點,想做一點“推陳出新 " 的工作,並為此而成立了一個新的機構──朵雲軒文化經紀有限公司 " 。

一個偶然的機會,我收到香港聯齋古玩號吳繼遠先生寄贈的《蛻變》等五本畫集──這是他主辦五個新畫展的圖集。連續幾個夜晚在燈下細細翻看和品味他放集的這些作品,始知吳先生已在這方面作了大量工作,尤其注重在發掘傳統的基礎上推薦創新畫派。這不由使我暗自欽佩。後來,我知道吳先生受過良好的英文教育,在經營古玩之餘,對中國畫情有獨鍾。于是我們一拍即合,想到要在滬港兩地辦一個《當代中國水墨畫展 } ,這也就是這本畫集的由來。

我們雙方選作品的思路是在籌展的過程中逐漸清晰起來的。首先是藝術性,其次為區域性和市場性。區域性比較容易把握,最難的還是藝術性和市場性的關系如何擺正。這個畫展是展銷,就不能不考慮市場銷路;但它又是一次重要的審美活動。最後我們還是把前提定在藝術性上。因為從長遠看,藝術性和市場性是統一的。梵高的作品在當時賣不到一百元美金,但在他身後終究賣到了天價。可見塵埃終究掩不住藝術的光芒。只是由于這次搜集作品的時空所限,由于我們的審美能力所限,也由于某些藝術家本人的原因,還有一些好作品未能收錄其中,這多少有所缺憾。好在天長地久,這樣的工作總要做下去。

藝術性的核心是個性。要形成個性尤其是時代個性,就要不斷地創新。近十五年來中國畫的創新打破了千人一面的狀態,是一種歷史的進步。從這個意義上說“筆墨當隨時代 "( 石濤語 ) 是千真萬確的。但是石濤說的隨時代前提是指筆墨 " 。離開中國畫的筆墨談創新,談變形,談抽象,談文人意趣,談個性,實際上不是談真正意義上的中國畫。現在既要提倡創新,更要明確創新是對傳統筆墨的繼承與發展。有些畫家不借助筆墨,不打基本功,甚至不借助中國畫的紙筆工其,靠嘖槍、化學材料以及新工藝進行變法,當然無可非議,但我以為究其根本實在不算對中國畫的創新。

藝街市場本質上也由三駕馬車組成:藝術家 ( 市場供給 ) 、收藏家 ( 市場需求 ) 和藝術商店 ( 市場中介 ) 。在前進的道路上,我們三方之間的信任、支持和理解是十分重要的。我們即將告別二十世紀,面臨新世紀,此時此刻我們應該齊心協力向前走。

這次畫展得到了諸多藝術家、評論家、收藏家和畫廊的支持,在此謹向各位表示誠摯的謝意!

 

祝君波 1996 年 6 月于上海

前言 祝君波
前言 吳繼遠
中國畫面對的歷史情境與問題
墨畫之時代性
網上圖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