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孫雲錦
現代南京畫家作品展

序 郎紹君

三年前,吳繼遠先生曾就籌辦南京中國畫展徵詢過我的意見。不久他付諸行動,多次從香港飛往金陵,經過認真的溝通,選擇了15位元中青年畫家的作品,並為畫展取名曰"天孫雲錦"。

"天孫雲錦"是古代的一個美麗典故。"天孫"指織女星,她是上天的孫女,巧于織造。她織的雲錦,最精工最漂亮。聞一多《紅燭》詩中曾以之讚美秋色:"哦! 我要請天孫織件錦袍,給我穿著你的色彩!"用"天孫雲錦"命名南京15人展,也是一種比喻:他們的作品像仙女織的雲錦那樣美!

南京是中國最著名的古都之一,有豐富的文化資源和悠久的藝術傳統。近半個世紀以來,南京擁有江蘇省國畫院、南京書畫院、南京藝術學院、南京師範大學美術學 院、江蘇美術出版社等重要創作、教育和出版機構,擁有一大批有成就有影響的藝術家。就國畫而言,活躍於50-70年代的有劉海粟、傅抱石、陳之佛、呂鳳 子、錢松喦、宋文治、魏紫熙、亞明、陳大羽、張文俊等;活躍於改革開放新時期的,是一批嶄露頭角的年輕藝術家,如參加"天孫雲錦"展的15人。年輕畫家是 在前輩藝術家的光環下成長起來的,但他們進入畫壇,"文革"已經過去,毛澤東時代也結束了。

他們的思想、藝術和前輩有了很大不同:前輩們多群體性的創作活動,畫家的個人意志都統一於國家意識形態,晚輩們大都是個體創作,作品表現他們個人的意志與 趣味,國家意識形態的影響越來越小。前輩們重視題材的政治性,追求內容的革命性,多描繪工農業建設場景(如新修的水庫、大橋、工人療養院等。)多畫毛澤東 詩詞和有紀念意義的革命聖地(如井岡山、延安等。)一概以正面歌頌的方式體現"階級性"和"黨性",回避對真實的個體經驗、個人精神的描述。晚輩們幾乎相 反,他們不論題材的新舊,是否有革命性,?述立場如何,而是極力突出人情、人性、個體經驗。 前輩們重視寫生和對寫生的修飾加工,遠離荒寒、冷逸、孤獨一類文人趣味,強調大?的"喜聞樂見"(如工整、漂亮、飽滿),追求風格的時代性,極少賣畫,生 活樸素。晚輩們只把寫生作?一種手段,親近文人畫傳統,重視表現的獨特性與語言風格的個性,看重藝術市場,講究生活品位……。

這些不同,總體說是時代的?物,是順乎人性,自然而然的。就具體環境下的心理而言,則與南京年輕一代對前輩藝術的逆反態度有關。即他們厭倦了藝術的政治化 和公式化,而轉向對自由創造、自由表現的追求,對體現個人價值與趣味的追求。他們敬重前輩和前輩們的藝術,但要走自己的路,要表現自己的時代,自己的生存 狀態。

北京、杭州、南京、廣州和西安,是當代中國畫的重鎮,具有地域中心的特點。由於現代資訊的發達,這些城市的中國畫都有相容不同風格流派的特色,但它們又各 有自己的傳統與特色。作?中國文化中心的北京最富相容性,但宏大凝重的北方風格還是最?突出;西安發揚和變異了長安畫派傳統,具有越來越濃郁的西北風味。 經濟上最早開放的廣州,也有很強的文化開放性,新時期以來吸納了不少藝術移民,相容性、市場性都很突出,但其主流,仍以色彩濃郁的當代南國風貌?特徵。南 京和杭州是江南風格的兩大中心,無論從地域或承傳的角度看,都與古近文人藝術有深刻聯繫,也都深受近代上海文化的影響。由於歷史的原因,杭州和南京逐漸取 代了上海曾經有過的中國畫中心地位,形成江南中國畫雙峰對峙的局面。兩地畫家各有自己的傳承譜系,或者說都重視傳統但取法有所不同:彼此的作品都具江南特 色,但又有明顯的風格差異。杭州畫家以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?中心,受浙系藝術的影響較大,畫風剛健而不乏雋逸,畫家間相互影響明顯,畫法風格相對接近。 南京畫家沒有傳承上的權威中心,受吳系藝術的影響較大,畫風以秀美?主而兼有奇誕,畫家間的風格有較大距離。《天孫雲錦》展恰可印證這一分析。

《天孫雲錦》展選擇的15位畫家,雖不能體現南京中國畫的全貌,但其代表性是顯而易見的。在此,我對他們略作介紹。

方峻:喜歡以俊爽的筆法,描繪碧水青山,坡岸村莊。溪橋、石板路、小松林,翠色簇擁白牆、黑瓦、紅門,一切都像雨過初晴,沖刷得空清碧透。畫家還喜歡題上 古詩詞聯語,以求詩畫境界的共生。畫面不是虛無縹緲的仙境,卻寂靜得連花落的聲音也聽不到。作者寄寓的是故鄉之思,是對日益遠去和消失的鄉土社會的懷戀, 還是兩者兼而有之呢?

常進 幼時曾居住太湖之濱,平遠、朦朧而凝重的湖岸暮色,總是與他的童年記憶聯繫在一起。他喜愛李賀的詩,在想象這位唐代青年詩人貧病交加的生活的同時,也力圖 將其奇詭的詩境轉換成縹緲、空寂的畫境。這次展出的《高情自古多惆悵》,和李賀"月午樹無影,一山唯白曉"所描述的幽冷境界,真有異曲同工之妙!常進內 秀,善感,多愁,情感細膩,他表現李賀詩意發自一種內在的共鳴,而不是那類常見的表面性圖釋。

朱道平 他不從古畫尋找靈感,而只是發掘得自生活的真實感受和視覺記憶,所以總能賦予作品以現實感和溫情。他善於構圖,能出色地把握遠景,又善於刻畫生動的細部, 能把宏麗遼闊與精微含蓄兩種品質融會?一。其作品的格趣,是細密秀潤,小中見大,恬然,藹然,決無半點冷峻,真可謂畫如其人!如果你駐足觀賞《石頭城上看 天低》《台城新容》《玄武湖夏景圖》《夜山論句圖》諸作,想必會有同感。

宋玉麟 鍾情傳統山水,以工致的"細筆"見稱於當代畫壇。他講究構圖的完滿,空間變化的層次,丘壑的具體刻畫,筆墨多用古法,能剛能柔,嚴謹而和諧。畫集收入的 《四季山水》(團扇),可視?代表。其畫法畫風的形成,有家學淵源(他的父親是已故著名畫家宋文治先生),也是學習與探究古代繪畫(如文征明、唐六如等) 的結果。"以復古?革新",是中國畫演進的一條大道。

施邦鶴 以白描和特殊的空間方式描繪南京城,使施邦鶴的作品既不同於古今山水畫,也不同于近現代風景畫。他用淡墨勾畫的街區、馬路、湖丘和樹木,是鳥瞰構圖,好像 從飛機上看到的,但在具體刻畫中又包含了焦點透視。作品細密,朦朧,幽淡,好像失去了重量和現實感,變成了遊移而遙遠的記憶。畫家捕捉的是對現代都會的心 理感受,這感受因特殊畫法得到了強化。

許信容 他原本學油畫,教油畫,後來轉向中國畫。他推崇宋人山水的靜穆深沈,在畫法上弱化筆線,突出皴染,弱化水墨,強化色調,精心描繪蒼茫的山樹,變幻的雲霧, 天地渾然一體的意象。作品遠離了以筆墨表現人格和意趣的明清文人山水,略近"山光水色與人親"的宋畫,但增加了與畫家個性有關的空濛與俊秀。細心的觀者, 還可以發現作品中被融化的西畫造型與色彩素養。

張友憲 能畫人物、山水和花卉,風格也趨於多變。展出的《儒林外史人物冊》,線描古拙瘦勁,略具裝飾性,似借鑒了傳統線刻版畫的特點,人物動態誇張,表情生動; 《唐人詩意圖冊》構圖奇巧,筆畫自如,若不經意。其畫山水和山水人物,勾染間用,筆?銳利,意象蕭索,是一種粗服亂頭、荒率不拘的風格。

周京新 他畫人物,兼能工寫,善變化。初以裝飾性的、造型誇張的工筆方法畫《水滸人物》,繼而用水墨大寫意作古今人物。後者從沒骨法變出,用排列有序的濃淡墨色代 替線條,他戲稱這類為《水墨雕塑》。他的現代人物作品,人物形象奇特多變,作品如《登入》、《主角與配角》和《霸王別姬》便是這一類的例子。近年重新以古 代小說?創作素材,注重人物性格情態的刻畫,並將民間繪畫的豔麗色彩融入水墨寫意,奇拙新穎,極具幽默感。展出的作品如《漂亮女人脾氣大》《八戒尋開心》 等,在讓你啞然而笑的同時,還能品察到一種人生的趣味!

朱新建 擅寫意人物,尤以刻畫古今性感女子著名,多描繪她們玩耍、閑坐、洗浴,假寐、寬衣、吟唱、無聊諸種情狀,直白或曲折地表現她們的春思,她們的歡喜和苦悶, 其特點是生活化和不同程度的袒露性。此類作品始於?著名小說《金瓶梅》作插圖,畫法大抵是以拙稚而有韻致的墨線勾描,局部點染色彩,最後加題詩詞歌句。它 們以調侃的方式解構近世中國的假道學,但其視角是男性的,有玩賞意味的。

劉二剛 這是一位沈靜多思的畫家,擅以程式化的、漫畫式的人物與簡筆山水相配,再加題內含機鋒的跋語,傳達具有禪意的人生智慧。他的作品令人想起"子愷漫畫",但 它們又很不一樣。子愷漫畫洋溢著童心、愛心、佛心,著眼于現實人物,全以勾勒刻畫人物;二剛試圖超越人物的古今之界,只求寓寄其中的理趣和幽默感,用勾、 潑畫法,追求筆墨的拙趣。

徐樂樂 看徐樂樂的畫,有時會想起吳昌碩的名言"與古?徒"。她也總是描繪古人古事、古屋古器,表抒古意古趣,有本領把觀者帶入遙遠的古境,令人恍如置身其中,而沒有任何生硬的感覺。但與此同時,我們又能出乎其外,感知 一種現代氣息,欣賞畫家精湛的中國畫技巧,讚歎她再現歷史故事、創造人物形象的能力,感佩她的寧靜的心態和幽默感。

黃柔昌 能以精致的工筆方式描繪當代城市女性。她們年輕、美麗、時髦、自我感覺良好,好像拍攝廣告的演員那樣講究姿態和表情,但漂亮外表之下的精神卻有些蒼白。它 們也許可以稱作現代美人畫。從展出的四幅作品可知,畫家在追求一種輕柔淡雅的風格--線描淡而細,染色淡而輕,整個畫面好像都籠罩在霧裏,在空清的月光 下。

蕭平 他多才多藝--長於書畫創作、美術史研究,也精於鑒定和收藏。在美術史研究方面,出版有《龔賢》《陳淳》《倪雲林研究》《婁東畫派》等專著,在繪畫上,則 人物、山水、花鳥,無不兼能。展出的《宋人詩意》和《荷塘小鳥》均用沒骨法,墨彩繽紛而不乏古意;《牡丹》《石榴》是寫生小品,以色彩明豔和現代感?特 色。

江宏偉 是當今最有影響的工筆花鳥畫家之一。他也像諸多前輩或同輩畫家那樣借鑒宋代院畫,所難能的,是他將這種借鑒融入自己的藝術個性,創造出深宏靜謐的風格。其 作品,不滿足于理法嚴謹和勾染精妙,時常用畫了洗、洗了再畫的方法,似乎是要"洗"盡浮華,展現出綿延在時間過程中的自然生命,表達與人世共生的蒼桑歲月 感。這賦予作品超世俗的格調,與單純愉悅感官的流行工筆畫拉開了距離。

喻慧 是一位有才華的女畫家。其工筆花鳥,初學陳之佛、喻繼高,繼而變化思路,探尋新的風格與意趣。這次展出的《不勝輕風》《紛紛海棠》《醉秋風》,以相對傳統 的圖式描繪花樹鳥鵲,春風秋意,起伏蕩漾,抒情的表現了自然生命的律動;《石中山水》四屏,巧妙借鑒民間藝術"畫套畫"的方式 ,將山水納入太湖石結構,詭異而幻麗,堪稱創格。另有些作品,對鳥、石進行奇特的組合,風格冷峻而富於現代感。

 

郎紹君 2003年12月9日於北京

序 郎紹君
前言 吳繼遠 
Preface by Howard Rogers
網上圖錄